為什麼讀很多、記很多但收穫卻很少?
高頻率的小輸出才能真正獲得我們想要的成果
近期因為要寫「使用 Obsidian 實作卡片盒筆記法」的書籍,我製作問卷收集讀者問題。在回答中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:超過 70% 的人都想要做好知識管理。
我納悶了:到底什麼叫做知識管理?又或者大家期待的知識管理,究竟想獲得什麼結果?
我從 7 年前開始追蹤 Esor 的《電腦玩物》,當時第一次知道「個人知識管理(aka 第二大腦)」的概念,並且深深著迷。我把「管理好筆記」跟「個人知識量」畫上等號。
但隨著「筆記數量」增多,我發現自己的知識量並沒有等比例增多,甚至開始懷疑:究竟我做了那麼多的筆記管理,用處何在?
這個問題不解決,我就會持續相信「只要找到知識管理方法的聖杯,就能讓自己變得更聰明,更有成就!」但實際上效果有限。
在 2019 - 2022 這 3 年持續的寫作輸出後,我發現以前的觀念錯了,我該加強的能力
- 不是各種千奇百怪的「讀書方法」與「筆記管理方法」
- 而是把「筆記有效率轉換成輸出成果」
寫 10 則筆記不如寫一篇社群短文,寫 100 張卡片不如寫一本小專題電子書。
我釐清了 3 個重要觀念:
- 知識管理只是假議題,重點是輸出
- 高頻率的輸出,而且靠的是小輸出
- 定期整理小輸出為文章,才是真正的學習
觀念 1: 知識管理只是假議題,重點是產出
知識管理是管理知識運用的方法,但我們要的其實是方法背後的產出。
產出有哪些呢?例如
- 每天寫一篇 500-1000 字的社群短文
- 解答一個 Google 搜尋不到的問題
- 提出個人的觀點與背後的論證
如果不能產生成果,再厲害的知識管理方法都是假的。
觀念 2: 高頻率的輸出,而且靠的是小輸出
如何產生成果呢?我的方法是採取高頻率的小輸出。
方法有很多,可以每天:
- 寫作:寫一篇 100 字短文,定期組織 3-5 篇性質類似的短文後,分享在社群媒體上
- 對話:跟朋友聊天,分享自己看到的酷東西
- 圖解:用畫圖的,把腦中的概念畫在紙上
小輸出能夠平衡心理的負擔,同時快速將觀點產出成具體可見的成果。
觀念 3: 用小輸出回頭優化輸入與知識管理(處理)
小輸出的好處是快速產出、馬上檢驗自己的想法。
當我們不斷進行小輸出時,
- 在輸入上:了解自己的問題,進一步決定是否還要加強閱讀/吸收資訊的能力(多數時根本不用,我們已經看的夠多了)
- 在處理上:檢查自己的知識管理、筆記管理、想法管理流程是否有問題(這時學習新的管理方法才有效果)
- 在輸出上:直接產出具體成果,讓自己獲得好處 (文章、影片、對話都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專業)
小輸出看起來只是在輸出,實際上優化了「輸入→處理→輸出」流程中的每個環節。
你可以馬上開始的行動是: 調換輸出的佔比。
例如
- 修正前:輸入/處理 : 輸出 = 8:2
- 修正後:輸入/處理 : 輸出 = 2:8
我們已經塞進了夠多的網路內容 (文章與課程),要看自己有沒有真正學透,直接從小輸出開始吧!
Comments ()